陷阱五:忽略用户感受的"无效私域"
如今,每个人的微信列表中都存在着不少已设置免打扰的品牌微信群和诸多从不会打开的公众号。
在这些微信群里,最常见的场景是运营者一人的独角戏:不论是发广告信息,还是优惠券、满减消息,都很少有用户应答和回复。而没什么互动性的公众号,要么很少有内容更新,被用户所遗忘;要么就是频繁单向地输出品牌促销的信息,对用户造成干扰。
普通用户可能不了解“私域”为何物,但却已经被“无效私域”所包围。
从绝大多数私域运营方法论来看,首先,在公域里引流,将流量导入社群、品牌公众号;其次,销售或运营每天在其中发布广告和优惠信息,这两个环节就基本能够概括什么是“私域运营”。
操作的简化本就忽略了诸多细节,而在实际执行中这两个环节又出现了更多问题。
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过于侧重引流。
品牌都希望能在公域里尽可能扩大引流入口,将更多用户全部拉入私域。但在“越多越好”的目标下,品牌重心就容易都放在了引流上,后续运营常被忽视。
也正是因为侧重在引流,另一大问题也随之产生:导购们不顾一切地拉人进私域,根本不明确被拉入的用户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消费习惯和特性、对品牌的认知如何。这导致私域用户的画像标签不清晰,各种各样的人都混杂在一个群里,品牌后续也很难做精细化运营。
波司登早期也曾陷入过这一误区。波司登信息总监朱爱国表示,波司登最初是在借助私域疯狂拓客,门店导购每天加多少人都有硬性任务指标。但很快他发现导购们“就像疯了一样”,一门心思加新人,虽然人数上来了,但客群的质量极低,甚至最后还影响到了门店的业绩。
后续运营之所以不好做,也是因为不少品牌从未关注到“用户体验”。
一个人管理上百个社群、机械化同步推送是运营的常态,营销内容都是由软件简单直白的自动或半自动编写,导购“一对多”运营也极难保证及时和有效沟通。在侧重转化收割的目标之下,品牌只考虑如何更低成本地输出广告内容,而不在乎是否有效互动,用户也就很难与品牌建立起信任关系。
社群的粗放式运营模式下,与用户的互动尚且还没产生,更不用说是用户成长体系的搭建。
事实上,在社群内一个好的群成员用户成长体系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帮助社群自主运营、并在群里产生UGC影响更多用户。这一体系将覆盖更多用户,例如签到、商品答疑、邀请新用户等行动都可以给用户奖励积分,激励其产生粘性。但目前,品牌大多只做到了小程序内的会员成长体系,会员的升级与消费直接挂钩,通过积分兑换或抵扣来刺激用户消费,而这一体系可激励的其实大多还只是已经走到消费转化的用户。
陷阱六:私域门槛难度提升
从上述的“无效私域”问题就能看出,如今用粗放式运营模式做私域已很难做出效果,精细化运营已是品牌的必走之路。
但真正要做到“精细化”,其难度势必会增加。
即便是在粗放式运营模式下,从投放获客到内容产出、运营管理,这些都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而强调精细化后,包括引流和维护在内的每个环节上都要做得更细致:运营人员要增加,以此来应对更细节繁杂的工作;产品工具不仅要提供标准化功能,还要随着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变化升级迭代;品牌要对数据资产有更强的把控和运用能力,也要对策略和目标有更清晰的认知可随着调整等等。
将私域运营简化为引流和维护这两个环节上的行动,这已是过去时,品牌更需要一个完备的团队去关注与私域相关的全流程和各个环节。这也意味着,做私域本就是件前期投入大、起效慢的事,而如今精细化之后,品牌更要做好成本将再度提高、但效果不会紧随其后快速提升的准备。
成本问题之外,精细化对品牌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从底层逻辑看私域运营有一定共性,但不同行业在消费频次、客单价、决策链路的长度和复杂度上都有明显差异,品牌需要为消费者提供的营销内容和服务也截然不同。如果只是单纯只是学习现有方法,很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品牌所需;而且ToB行业目前可学习的案例也非常少,用快消行业的常规玩法又完全不适配。品牌势必要对此有更清晰认知,才能尽早找到合适的私域运营模式。
或许有不少品牌会认为将这些都交由服务商去做即可,但事实上不论是在公域还是私域都离不开“人货场”,而只有品牌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人货场”特性,例如应该重点服务于什么样的私域用户,对于某一人群应匹配什么样的货品,以及货品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场景和内容能更快销售等等。服务商则更多是做标准化的基础搭建,大多也只是给到产品、方案和行业建议,无法完全代劳。
虽然“私域”的概念提了多年,但如今看来,真正实操的难度依然很大。抽象概念落地后的差距、各方认知存在的差异、实操中没有标准答案、热闹中存在的乱象等等都是未解决的问题,问题背后则是一个个极易踩中的陷阱。
说到底,私域运营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论是瞄准“私域流量”的商家,还是盯着商家们的服务商、平台,对“私域”价值的挖掘或许都才刚刚开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