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号左右为难
微信在上周暴风更新,其中有一项更新让不少用户“哀嚎”。
“真的越来越难做公众号了。”
“免打扰应该由开发者能够在后台设置”
“这个破功能可是气死我了,没点关闭,结果全给我关了,还得挨个打开。”
尽管其中也夹杂了一些诸如“服务号终于不烦人了”此类肯定的声音,但毋庸置疑,“服务号支持一键免打扰”这个新功能引发了争议。
当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用户在任一服务号内设置“消息免打扰”后,关注的所有服务号消息提醒都会被一键关闭,并以小红点的形式展示在消息列表。若需开启某个服务号的提醒,则需要找到该服务号,单独为其关闭“消息免打扰”。
这或许是服务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012年8月17日,一份邮件开启了公众号时代。时隔一年,2013年10月29日,微信从中拆分出“服务号”,新版平台支持服务号进行微信认证。
2014年,微信升级调整了微信公众平台的规则,将服务号的群发次数由原来的每月1次增加到4次,并对已认证的服务号开放高级群发接口。这体现的是微信对于服务号的重视和厚望,希望让企业也一起参加微信生态的建设,打造“精品化服务”。
然而,在随后的两年里,服务号中虽然也跑出了银行类账号一类的黑马,但终究没有真正实现微信关于“连接一切”的预期,这也成了2016年小程序横空出世的契机之一。
在小程序承担起大部分的服务功能之后,服务号的存在更接近沉淀私域流量的定位。在这个时期,仍有很多人对服务号抱有非常高的希冀。
时间来到2018年底,微信团队正式发布订阅号升级服务号功能将下线通知。通知表示,由于发现该功能存在被滥用的情况,且升级时消息提醒的切换对用户造成骚扰,因此下线升级功能,之后如果需要变更账号类型需要迁移。
这一番变故也在当时引发了吐槽,不少人认为迁移比升级麻烦多了,在一定程度上让服务号的发展开始减速。
2021年1月27日,微信团队再发公告,称由于服务号模板消息能力存在可能骚扰用户、无法满足部分业务需求等问题,开始灰度测试服务号订阅通知功能,即是用户点击了一次订阅,开发者只能给用户发送一次的消息,如需发送第二次消息,则需要用户再点击一次订阅,如此类推。
这对于服务号来说可谓是一次“打击”,毕竟模板消息可算是服务号广受运营者欢迎、触达用户的重要功能。
而到如今,服务号在聊天列表中的提醒功能也被“下线”,或许又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其实是内外力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随着公众号深耕内容、小程序承担服务的程度不断加深,服务号走入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二、服务号默认免打扰的影响
在讨论服务号默认免打扰的影响时,我们可以先回到服务号的本质。
顾名思义,服务号就是为了“服务”而诞生的,是微信强调的“连接”生态中的一环,试图在社交和内容之外增加更多的功能性。因此,服务号连接的是用户和服务,其变动自然也影响着两者。
对于用户来说,服务号默认免打扰其实有利于消息管理,不需要费时间去消除显眼的数字提示,不需要花精力处理因为各种原因关注但其实无用的账号。这也符合微信一直强调的“效率”,让服务号回归到完完全全的工具角色,用户可以凭需求去搜索使用服务号的功能。
但另一方面,若需开启某个服务号的提醒,则需要单独关闭“消息免打扰”,这一点反而会给用户的使用过程带来麻烦。毕竟总有那么几个号是需要接收消息的,一个一个去开消息提示,着实不便。
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服务号默认免打扰则更多是弊大于利。
当消息默认免打扰,只有小红点的提示很容易被淹没在用户的聊天列表中,意味着服务号能触达的用户骤减,阅读量也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从而导致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服务号消息默认免打扰,也会带来更大的运营难度,毕竟触达的用户样本缩减,被看到的机会随缘。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利好,大概是随着被注意到的概率下降,账号的退订率大概也会同步下降。
但作为依靠平台生存发展的从业者,我们除了接受平台规则变化,能做的大概是尽快调整运营策略,以便适应甚至找到新的生机。这里提供2个运营建议可供参考:
文章标题要显眼。服务号消息默认免打扰之后,文章标题露出的前十个字就更加重要了,能够吸引人眼球的关键词应当尽量前置,让用户可以第一眼注意到,从而愿意点进来阅读。
账号的头像和名称要有特色。服务号消息默认免打扰之后,要在用户列表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用户可见的角落下功夫,比如账号的头像和名称,饱和度更高的头像和别具一格的名称更容易引起用户注意。
至于更精细的策略,就需要我们在后续的运营中逐步尝试了。
总而言之,顺应潮水之势,调整自己的泳姿,才能在这个生态中更好地游起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