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三:「各自为阵」的私域
曾经,微信是品牌们构建私域流量池的唯一必选地;但如今,所有平台全部都在跑步进入和布局私域。
各平台的底层逻辑相同:先吸引到内容创作者和商家入驻、分发内容,从而形成了公域的庞大流量池。待流量充沛后,只需要设置一些通道、载体,便可以通畅地将公域流量转化留存至内容创作者和商家的流量空间内,即形成了所谓的“私域”。
但具体来看,不同平台上的私域运营模式各异。例如淘宝主要通过内容化来布局私域,包括有好货、淘宝头条、微淘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淘宝直播。抖音和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强调品牌商家开设官方账号作为经营阵地,日常运营短视频内容,并做自播进行变现。微博以粉丝为核心构建私域流量池,而后帮助品牌对接电商平台。支付宝、美团等平台也都在近期推进着私域运营。
众多平台的私域都摆在了品牌面前,看似品牌有了极大的主动权,但其实这些私域都运营在各平台自己的体系内。品牌不仅要符合各平台的各种规则和要求,还要适应各种系统和工具,最终还没能自己灵活支配私域流量。
与此同时,当选择变多,不少难题也随之出现:哪些平台是必须要做的?又有哪些更为紧迫?品牌应该在其中找到侧重点来做,还是兼顾?如果都做,意味着各个平台上都要产出内容、做精细化运营,而这势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品牌又该如何兼顾?
而且在各种产品、内容的背后,平台各自为阵则意味着数据的不互通。仅靠品牌商家自己很难做到将各平台上的数据打通,散落各处的用户数据可能存在重合,也很难汇总至品牌自己的数据体系中。
这也是当下行业内不少服务商提出“全域”概念的关键所在——私域运营并非独立存在。只有先在公域内做建设,并尽可能汇总公域内的数据,而后才可以连接品牌方掌握的一手数据,梳理出品牌自己的私域运营体系。这一线性流程才是符合商业逻辑的运营,顺序错了,私域只会事倍功半。
陷阱四:不靠谱的服务商
虽然有服务商帮忙连接公私域、搭建系统做运营,但找到靠谱的合作方对品牌而言也不容易。
自从私域概念走红以来,大大小小的创业团队都来到这一领域“掘金”。这其中有些是做基于消费者互动管理的SCRM,也有些是做内部运营提效和全域监测的CDP平台。同类工具功能趋同,品牌很难清楚识别服务商的能力水平,到最后可能只会杀低价。
由于不少团队大多只能提供一部分的产品工具而并不能覆盖全流程,品牌还必须同时找到多家服务商,这之间又要涉及到不少系统产品和工具的适应和对接问题。并且“一对多”的状态下,品牌没有太多时间去仔细了解和考察服务商,也很难确定其产品、服务的可执行性以及最终效果如何。
而更头疼的问题,还在于服务商领域存在的乱象。
目前行业中存在着一些会利用“灰产数据”的服务商公司,将来路不明、甚至是和品牌完全不相关的数据通过加工处理提供给品牌。在如今数据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中,品牌不仅很难实现应有的效果,而且要面对数据不合规的风险。
还有一类服务商,则是会通过找平台技术漏洞来为品牌获取数据。这种玩法在短期内可能会帮助品牌方解决较为迫切的痛点,但从长远来看风险极高——相关平台方一旦发现漏洞,就会采取封号等形式的处罚,品牌用很长一段时间积累的用户将消失殆尽
此外,有些服务商可能并没有成熟的私域运营能力,等到基础工作完成但却无法达成目标时,就会将责任推至品牌方。康麦斯品牌宣传负责人还曾表示,在一次合作中出现了服务商直接卷钱跑路的情况。
品牌本来就是因为缺少对私域运营的把控能力,才想找到更专业的人来做。但在这一环境下,品牌很难识别服务商们的专业度,在服务商进场后也难免顾虑重重。而这种合作关系下参与其中的各方都精疲力尽,进度被拖慢,最终成果也将受影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